填报高考志愿避免这些常见的误区
“巧志愿”要看分数、兴趣、经济条件
填报一个适合考生的高考志愿,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。避免以下常见的误区,有助于考生提高填报志愿的目的性和准确性。
误区一:一门心思奔名校。一些考生在填报志愿时,容易陷入盲目选报“名牌”高校、“在京高校”等。事实上,高考成绩是决定考生填报志愿的最主要因素,考生要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在全省所处的分数排序位置,大致确定能够填报哪些批次和哪些类型的学校。如果随意填报与自身条件相距甚远、不可能被录取的学校,浪费了有可能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机会。
误区二:父母包办志愿填报。一些父母考虑到就业规划,帮孩子填报一些所谓的“热门”专业。事实上,考生盲目填报了自己不熟悉、不喜欢的院校及专业,对学校情况不了解,入学后大失所望,无心学习,不仅浪费了时间、金钱和精力,还耽误了自己的发展。如果不到学校报到,不仅浪费了学校一个招生名额,而且还影响了其他考生的录取。
误区三:不考虑家庭经济条件。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,收费高的学校和专业一定“走俏”,收费低的不行。其实,这种看法不但不准确,而且如果考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,随意填报了一些高收费的学校或专业,难以承担高昂学费,想再进收费较低的学校或专业又不可能,会影响自己继续学习和深造。
误区四:认为服从调剂会吃亏。总有考生和家长认为,服从调剂就会被安排到一些“冷门”专业就读。其实,由于规定填报的几个院校和专业,都是有限的,如在专业志愿栏最后的是否服从调剂其他专业选项,填上“服从”,会扩大自己被录取的机会。如果不填则视为“不服从”,一旦因此被退档,征集志愿所填报的院校和专业可能都不会太理想。